当年近古稀的老人与小学生在课堂里相遇,会产生哪种火花?近日,5位古稀老人走进北京朝阳区新源里第四小学,为学生们上了一节特殊的“历史课”。
■学校做法
老人进校园讲起“老故事”
本次活动由台湾果陀剧场和新源里第四小学联合举办,这也是“活化历史”教育首次在北京的中小学落地。
据悉,“活化历史”活动是请老人推荐自己生命中难忘的真实事件,与孩子互动,让两代人在说与听之间进行交流,让老人第三走入社会,也使孩子重新认识“老”的价值,增进两代人对彼此世代的认可。
此次走进新源里第四小学的是5位老人,他们有些推荐了自己在12岁时下乡务农的历程,有些为孩子们讲述自己与妈妈相处时的动人历程,介绍了自己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,诉说了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。
其中一位刘爷爷讲述了珍惜粮食的故事。他告诉孩子们,他在二十多大岁数的时候是种稻米的,他们一边踩着水车,把水引进去灌溉稻田,一边还要在心里估算着收成一粒米要多少水。在种稻子的过程中,他们的工作很辛苦。天气热的时候,仍然要踩着水照顾稻米,紧急时甚至会把脚烫伤。“后来我估算出一粒米大约需要七斤四两水,自此之后,我很珍惜粮食。”刘爷爷说。
他们风趣、幽默,也认真、严肃,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,更是让孩子们对他们的讲课内容饱含热情和兴趣,课堂成效并不输于孩子们平常上学时的课堂。一位小学生表示:“以往只不过感觉爷爷奶奶们过去的生活非常艰苦,但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大家更容易同意。”
■教师看法
特殊的“隔代教育”怎么样
现在,一些年轻父母或者由于我们的工作繁忙,不少祖爸爸妈妈们成为全方位照顾第三代的“现代爸爸妈妈”。因为老人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,隔代教育也总是会对孩子导致一些负面影响。
“大家目前发现,不少家庭的构成都是老人、爸爸妈妈、孩子。因为父母工作繁忙,老人就承担起了教育孩子接送孩子的‘重担’,但因为年龄有代沟、教育理念不同,老人在教育孩子过程中,和孩子也有不少矛盾。”新源里四小刘海娜主任介绍,有些老人见不能孩子浪费粮食,那是由于他们历程了三年自然灾害,对粮食特别珍惜,因此看到孩子大手大脚浪费粮食就要忍不住“唠叨”,通过故事的形式,则可以更好地让孩子同意珍惜粮食的看法。
“大家期望能改变青年对老人的负面印象,与老人对我们的负面印象。十年来,大家通过让长者进学校讲故事,通过戏剧演出,非常不错地改变了隔代教育产生的矛盾。”台湾果陀剧场有关负责人介绍,老大家通过参加“活化历史”活动,和孩子们推荐生命历程,又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,而学生们通过与老人互动,也获得了更多成长的机会。
新源里四小李新宇校长表示,此次活动只不过学校的一次尝试,从学生的反应来看,已经获得了好的效果,“以后,学校还将借助家校共育的机会,邀请更多的老一辈走进校园,与学生们拓展活动,让孩子们在老人的故事中知道过去,从而珍惜当下。”李新宇说。
■立刻就访
“隔代教育”也是宝贵教育资源
谢春风(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):学生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,不只需要学校,更需要父母和社会,邀请老人走进校园拓展教育,不仅能够传授老人一生所学积淀,还能将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。
伴随中国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,怎么样发挥老年人有哪些用途,让老年人也参与到教育中,形成一股要紧的力量,这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要紧课题。老人给孩子们上课既达成了老人自己的价值,也让学生看待社会有了新的视角,下面学校要着力加大的,是怎么样让这类课程更具实效,起到更好的教育用途。